【挟泰山以超北海的全文翻】“挟泰山以超北海”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是孟子用来说明“不可能之事”的一个著名比喻。这句话不仅在古代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,在现代也常被用来强调某些事情的难以实现。以下是对该句的原文、出处、含义及翻译的总结。
一、原文与出处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 | 挟泰山以超北海,语人曰:“我不能。”是诚不能也。为长者折枝,语人曰:“我不能。”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|
二、字词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挟 | 拿着、扛着 |
太山 | 泰山,山名,象征巨大 |
超 | 越过、跨过 |
北海 | 北方的大海,象征遥远 |
为长者折枝 | 为年长的人折取树枝,比喻力所能及的小事 |
三、句子含义
孟子通过“挟泰山以超北海”和“为长者折枝”两个对比,说明了“不能”与“不为”的区别:
- “挟泰山以超北海”:表示一件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,即“不能”。
- “为长者折枝”:表示一件可以完成但没有去做,即“不为”。
这句古语的核心思想是:有些事情不是做不到,而是不愿意去做。
四、现代启示
方面 | 启示 |
个人成长 | 面对困难时,要区分“能力不足”与“态度问题”。 |
工作管理 | 管理者应明确员工的“不能”与“不为”,合理分配任务。 |
社会现实 | 在社会中,有些人并非无能,而是缺乏行动力或责任感。 |
五、翻译与总结
原文翻译:
如果有人想扛起泰山去越过北海,然后对别人说:“我做不到。”这是真的做不到。但如果有人对别人说:“我不能为年长的人折一根树枝。”那就是不肯去做,而不是不能做。
总结:
“挟泰山以超北海”强调的是“不可能之事”,而“为长者折枝”则代表“可能之事”。两者对比,揭示出“不能”与“不为”的本质差异,提醒人们面对问题时,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态度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孟子思想或类似典故,欢迎继续提问。